“医易同源”的说法,由明代著名中医学家张景岳(介宾)正式提出,并作了相当系统的论述,这以后经“医、易”专家不断完善,内容更为丰富完整。此说并非空穴来风凭空臆造,自有其渊源深远的历史背景。
人类社会早期,纵观世界各国,“医“与“巫”在远古和上古时期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都融合为一体,中国也不例外。《周易》起初作为筮书,其编撰者就把当时重要的萌芽医理采入到卦爻辞之中,所以“医、易”自古以来联系就很密切。
后来当中医学与巫术逐渐分离之后,而《周易》的哲学又由《易传》揭示出来后,中医学独立发展又与《周易》哲学演化同步进行,中医学更多地借鉴了《周易》的思想,有了迅速的发展,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极具特色的“医易”融合的独特局面。
据古代典籍《左传》记载,在春秋时代,一位姓“和”的医生为晋国公候看病,就首借《周易》盅卦的卦名和卦象,为其分析病情。
中医学第一部阐述医学理论的权威书籍是《黄帝内经》,这部古老的而又深邃的中医学著作中,出现最多就是“阴、阳”二字,其来源就是《周易》六十四卦最基本元素阴、阳爻。
张景岳说:“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学之指南,一象一爻皆寓尊生之心鉴”。
古人当时在用《周易》阐述中医理论时,比现代人更专注于中医学对《周易》的使用。《周易》的哲学思想、阴阳平衡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理论,阴阳和调的平衡观点,五行对应五脏的理论,《周易》都是中医的基础理论。阴阳相生相克,却又相辅相成,此消彼长,反映在人的身体上,则表现为“新陈”和“代谢”。所以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若遭受某些疾病的因素破坏了阴阳平衡,体内的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都可发生疾病,即所谓的“阴阳失调”。所以我国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基本环节就是“阴阳失调”,而治病的关键就是要“调和阴阳”,而非“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这种认识正是来源于《周易》认为的“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是什么?古之阴阳就是今天的冷热,冷热就是自然界中两种不同性质的力,人类的生命也要有阳力和阴力相互结合作用才能生。阴、阳力就是生命力。没有阴阳力的作用,物质不能变,生命不能产生。故《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阴阳力象纲纪一样地牵引和限制着自然生命的发展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又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以至无穷”。可见《黄帝内经》这部医学经典,非常重视《周易》的观点。
后来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及其他医学名著,都有易学的内容和观点。
唐代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就大量引用《易传》内容。
药王孙思邈更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明代名医李时珍在其著名中医药物学《本草纲目》著作中,也是以《周易》为其重要理论根据的。
所以张景岳(介宾),提出“医易同源”说,只是顺势而为对“医、易”关係的一次总结。指出了“医”和“易”是“理”和“用”的关係,为“医易”会通指出了努力方向。
张景岳特别强调人与天相统一”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阴、阳二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和人身体共同的物质基础,人体结构与天体是相似的,说道:“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意思是说,《周易》把天地自然和人的身体变化都说透了,中医的道理就是反映在人们身心上《周易》阐发的易理。易学所述天体变化的易之道理,也适用人体的刚柔、动静、升降、屈伸、虚实、表里、逆顺诸多现象。
张景岳还论述了易学中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和六爻象数在人体结构和生命过程中的体现。还认为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各种图象,不仅可表示天地节气变代,也可用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过程。
现代中医在治疗中的一人一方的辨证施治中,仍然遵循着中医所吸收的《周易》易理。所以,当人们学習了《周易》的易理后,即便是作为一亇患者,也可理解医生所说易理点拨,更好把握自己的饮食起居配合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现在,“医易同源”已成易学界和中医学界的共识,尽管中医学从《周易》中吸取了很多营养,但也应特别指出,易理只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渊源之一,并非全部,中医学也有其博大精深的系统理论作强大支撑。
编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