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窦是一个个头不高的憨厚朴实的农村大老粗,在接触几天后,大家才发现他既风趣幽默,又颇有文化底蕴。他深受大家的喜爱和尊敬,并被亲切地称为“老逗”。大家对他的喜爱来自于他的幽默和风趣,他总能用一些意味深长的话语来逗乐大家。他的风趣和幽默成为了大家在宣传培训班上最亮眼的存在之一。
不仅仅是风趣幽默,老窦还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一点在他去书店购买《鬼谷子全书》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鬼谷子全书》这本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太过深奥,难以完成阅读,但对于老窦而言,他却兴致勃勃,他表示对这本书多年的惦记终于得以满足。老窦善于通过阅读和研究,理解并分享自己对于人生和哲学的思考。除了《鬼谷子全书》,老窦还研究了鬼谷子的学生苏秦、张仪,孙膑和庞涓等人,享受对历史人物的思索和探究,以及认真研究农民语言中的歇后语、俗语和谚语等。老窦对于文化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让大家对他更加刮目相看,也对他的著书计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于老窦的著书计划,《歇后语、俗语、谚语》的内容是有关民间语言的。他表示这本书将收集了大量的歇后语、俗语、谚语等民间语言,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他多年来通过和农民的交流和观察自己积累的。老窦的著书之道并不是模仿别人,而是追求新颖、别致和真实。这个书籍将展现出他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众人对于老窦的著书计划充满了期待,并对他肃然起敬。老窦也坚定地表示,他将坚持自己的原创思路,而不是拾人牙慧或者追随别人的步伐。
老窦和赵本山的交流经历老窦给大家讲述了他与赵本山的一段接触经历。当时赵本山是非常热门的艺人,但平常人很难有机会见到他。老窦当时担任机关副书记,一天他和宣传部的杨部长闲谈,杨部长表示希望能拍摄一篇关于赵本山的采访并发布到县报上。于是老窦提议自己和赵本山一样都是农村出身的人,能够和他聊聊,邀请杨部长一起去找赵本山进行采访。
他们找到了赵本山下榻的地方,赵本山正在理发,他们站在一旁等待,赵本山并没有理会他们,以一种很不友善的态度应答他们的问题,使他们感到尴尬。最后,赵本山竟然拒绝了他们的采访请求。这让老窦对赵本山感到失望,他觉得赵本山在舞台上和他在生活中表现出的形象完全不同,舞台上的赵本山给人的印象是老实厚道的农民,而现实生活中的他却显得狂傲自大,目中无人。老窦为之愤愤不平,而同室的其他人也都表示对赵本山的行为感到不满。
对赵本山的看法在谈到赵本山时,老窦和同室的人都表达了对他的失望和无法理解。老窦觉得赵本山在舞台上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相差太大,让他感到很失望。他认为赵本山在舞台上给人的印象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他却显得狂傲自大,目中无人。老窦觉得这种反差让人无法理解。
同室的其他人也对赵本山的行为感到不满。他们认为一个公众人物应该更加谦虚和平和,不能因为自己的成就而变得傲慢自大。他们认为赵本山应该保持舞台形象和生活中的行为一致,让人们对他的喜爱和尊敬更加持久。
总的来说,老窦和同室的人对赵本山都有一种失望和无法理解的态度。他们认为赵本山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与他在舞台上塑造的形象不符,这让他们对他产生了疑惑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