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大秦帝国气数已尽,轰然崩塌。韩信春风得意,背水一战出师大捷。项羽意气风发,西楚霸王名不虚传。刘邦蓄势待发,鸿门宴上忍辱负重。
三个江苏人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同台竞技,开始了明争暗斗,同样是反秦阵营的范增却黯然退场。
刘邦听到他的死讯后兴奋的直跺脚说:项羽有一个范增都不能好好用,日后必然是我的手下败将。
一
范增,到底是何许人也?
宋朝人洪迈在经过认真的历史调查后,得出一个让我惊掉下巴的结论:
范增,战国纵横之余。范增骨子里居然是个纵横家。
阿信不得不连续用三个“厉害”平复一下心情。洪迈认为范增根本没有那么忠肝义胆,而是个精于世故的老滑头。虽然他的命运,跟韩信的智囊蒯彻一样,最终都被谋主给辜负了。
说起来,刘邦反倒是最擅长用纵横家的人,他麾下有郦食其,隋何,陆贾等人,平齐国,除英布,诛诸吕,这些纵横家们为刘邦的安邦定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
洪迈是这么评价范增的:见利而不知义者也。
很显然,这不是褒奖,而是贬低。在洪迈看来,范增就是个见利忘义的现实的人,这无疑是颠覆了我们对范增的一贯认知。
洪迈何出此言呢?他倒也不是信口雌黄。我们先要了解下秦末汉初的历史背景。算起来,范增跟姜子牙一样,是老年出道,年满七十岁了,恐怕是不甘心人生的平凡,方才颤颤巍巍的走进了江湖。
他给项梁送了一份大礼:之所以陈胜吴广会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扯虎皮拉大旗”,打着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号,赢得了民心。
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作为平民的陈胜吴广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了,于是扯掉了虎皮,推倒了大旗,自立为王,建立张楚。
天下人一看就乐了,就一个农民还想学人家贵族当王?于是失败是必然了。
所以项梁要想举事,需要怎么做呢?答案很简单,扶植傀儡楚国王室贵族。项梁很高兴的采纳了范增的建议,于是熊心一夜之间,从放羊娃变成了楚怀王。
三
如果项梁不死,其实范增的日子过的会很滋润,资历够了,能力也够了。怎奈何,项梁战死。
虽然是放羊娃,但是熊心并不傻,他意识到自己转正的机会到了,再不想做傀儡了,于是扶植了宋义压制项羽。结果,项羽怒发冲冠,直接把宋义和熊心送去见了阎王。
让人尴尬的是,项羽杀宋义时,范增就在现场,领着熊心发的工资的他,作为末将并没有阻止项羽,而是跟项羽穿起了一条裤子。
对于范增,更广为人知的事情必然是鸿门宴,他一直撺掇怂恿项羽除掉刘邦。或许是我们总是对失败者充满了同情,所以情不自禁站在了项羽和范增这边。
但其实,在灭秦之战刚开始,楚怀王熊心就已经跟灭秦将领们制定契约,谁先攻入咸阳,谁当关中王,这是契约。
而实质上,不管你愿不愿意,都是刘邦先入咸阳的,本来就应该刘邦当关中王,但范增建议项羽不要履行契约,杀掉刘邦。虽说是兵不厌诈,但从道义和契约上看,范增其实是违规操作。
众所周知,鸿门宴的结果,与其说是项羽失败了,不如说是范增失败了。不久之后,范增自己受了刘邦的离间,竟然发怒离去。
范增为什么要走,是恨铁不成钢?是伤透心了吗?恐怕未必。
四
阿信之所以叫阿信,是因为我曾经假设过一个问题,如果时光倒流,韩信可不可以不死?纵横家蒯彻到底有没有机会拯救韩信?
其实这么无聊的事情,苏东坡也干过。比如他在《范增论》中就说道: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苏东坡无疑是怜悯范增的,他认为范增选择离开项羽的决定是对的,但时机错了。他不应该选在鸿门宴之后,而应该把时机选在项羽杀宋义的节点。
苏东坡的逻辑很简单,当初游说项梁拥立熊心为楚王的幕后主谋正是范增,然而当项羽杀熊心时,范增居然选择性失明,并与项羽沆瀣一气,这就失了做人的根本。
于是,苏东坡得出一个有趣的推论,范增对熊心的背叛,很可能是日后项羽质疑他的主要原因。毕竟,他可以扶植熊心,也可以放弃熊心,这很容易让项羽联想到自己。
所以,苏东坡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物体必然是自己先腐坏了,然后才会生虫子。人必定先有了疑心,然后谗言才能听得进去。陈平的离间计之所以能够奏效,并不因为他的计谋有多高妙,而是因为项羽已经开始怀疑起了范增。
这一点,范增无疑是知道的,所以他选择离开。
五
关于范增的选择,苏东坡说:
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意思是说,范增年纪已经七十了,意见相合就留下来,不合就离开。说到底,即便没有陈平的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分道扬镳也是迟早的事情。
无独有偶,范增并不寂寞,《鬼谷子》里写过这么一件事情: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姜子牙也是一样,七老八十的了,还在周文王和商纣王之间辗转腾挪,不断选择。
范增也好,姜子牙也罢,为什么他们的立场总是会变化呢?这种朝秦暮楚的行为,确实不符合儒家的礼,但却符合纵横家的道。
试想,如果你在一家企业里,你跟你的领导八字和三观都不合,你的前途一眼能望到头,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呢?
继续自我安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继续冷板凳坐穿?还是重新选择,给自己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
恐怕纵横家会选择后者,因为努力重要,但选择更重要。有句老话怎么说的?树挪死,人挪活,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就如鬼谷子说的“忤合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
把忤合术用在一个人的身上,就必须要了解对方的才能和胆识,而后作为参考。对国、对家、对人都是如此,必须要充分了解对方之后,选择是合作,还是离开。与大也好,与小也罢,进退的原则是一致的。
很显然,范增太了解项羽的为人了,他选择离去。
所以,你以为范增是悲愤而去,从此退隐江湖了?其实不是,他不过是敢于放弃,重新选择罢了。根本没有那么慷慨悲歌,不过是战术撤退而已。让人感慨的是,范增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依然在重新选择,这不奇怪,
对于纵横家而言,人的最大的智慧莫过于,善于选择和敢于放弃。
本文由鬼谷道、鬼谷子智囊团创始人鬼谷信原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