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老舍说:乱世的热闹来自迷信,愚人的安慰只有自欺。
只有充分洞察人性的智者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活在迷信的世界里,自欺欺人。
唱吧,抑扬顿挫。跳吧,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一
现如今,研究传统文化的人,嘴里要是不念叨几句《易经》,那就是没内涵的,甚至会被视为没文化。
其实,在先秦时期,《易经》的地位比不上《尚书》,至少在儒家的学术体系里是这样。比如,有个文言常识叫,诗书礼乐易春秋,你会发现《诗经》和《尚书》排在《易经》的前面。先不要生气,这里并没有踩《易经》的意思。
因为即便《尚书》地位再高,儒家的亚圣孟子也依然毫不客气的说道: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里的书不是指书籍,而是指《尚书》。孟子的意思很明确,啥都迷信《尚书》里的内容,还不如没有《尚书》这本书。孟子的意思很明确,如果迷信权威和经典,人就容易丧失理性的独立思考,盲目从众,最终沦为经典和权威的奴隶。
历史上真实的孟子确实是个善于雄辩,热衷质疑,敢于批判的大学者。
“人家说了,你就信了,那不就是傻吗?”
二
对此,差不多跟孟子是同时代的鬼谷子是什么态度呢?
他要圆滑很多,也要现实很多。比如,鬼谷子讲:先取诗书,混说损益。啥意思呢?像诗书这样的经典,最大的作用不是用来教诲人生的,而是用来提升说服力的,既然人们喜欢迷信经典,崇拜权威。那么在游说时就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估计纵横家们的名人语录是张口就来。不过要注意一个细节,只是引用一部分。什么意思呢?如果经典里的观点对我有利,可以佐证我的观点,我就引用。对我不利的话,我就不用。圣人到底讲了什么,圣人说的不算,我有解释权,我说的算,这就叫古文今用。从诡辩术上讲,叫诉诸权威,利用权威经典提升说服力。这是常规套路。
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很多朋友就容易被套路,他们习惯了对大V们盲目崇拜,言听计从,对鸡汤文里的经典语录深信不疑。人云亦云,轻信盲从,最终失去了独立的自我,权威们说啥写啥都信。对此,鲁迅先生说得比较狠:
村口的狗叫了,其它的狗也都跟着叫,但它们不知道为什么叫。
结合现实,你会发现,容易被煽动,喜欢起哄,陷入了集体无意识世界里的家伙是越来越多了,
三
那么,对于权威经典,我们应该是个什么态度呢?阿信认为主要有两点。
第一,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学习经典,而不是轻信经典。愚昧源于轻信。一味迷信书本,盲从权威,往往会与现实和真理脱节。儒家讲究学问思辨行,读书学习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所以,听话只听三分,这是儒家的观点。
第二,利用经典,而不是轻信经典。既然人们喜欢迷信,缺乏理性的独立,那就拉大旗作虎皮,包装自己,去说服别人。所以说话只说一半,这是纵横家的观点。
最后,我们用鬼谷子的另一句话总结:世无常贵,事无常师。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权威,更没有永恒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