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第一真经三百字的阴符经说尽修行那

之前听人说到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书真正可以流芳百世,第一种是巨篇书籍,是作者穷其一生的心血,第二种是短篇经典,是大智者悟道之后的宝藏,所以,我们今天要看的是一本只有三百字的经典——《黄帝阴符经》。

要想探究一本书的好坏与否,最直观的就是看此书的作者简介和历代评价,很显然,听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黄帝阴符经》的作者就是轩辕黄帝,南宋时期的朱熹曾经在《阴符经考异》中考证过:“《阴符经》三百言,李筌得于石室中,云寇谦之所藏,出于黄帝。河南邵氏以为战国时书,程子以为非商末即周末。”大意就是说,这本书是轩辕黄帝所作,曾经传于姜太公、鬼谷子、张良、诸葛亮,后来被天师道的寇谦之所得,寇谦之将其藏于石室之内,后来唐代隐士李筌误入石室,获得了此书,至此,此书正式面世,据说这本书是最早的谋书,鬼谷子的“捭阖之道”就是源自于此,甚至,在宋朝时期,《阴符经》地位超过《老子》,成群经之首,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后世隐者假托轩辕黄帝之名所作,至于真相,无从考证,那这三百字到底是写的什么呢?为什么历代高人如此重视呢?

《阴符经》共分为三篇,以下是《阴符经》上篇的内容,上篇讲修行,中篇讲处世,下篇讲谋略,我们先从上篇开始看起。

《阴符经》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在《阴符经》开篇就提到的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大意就是把握天道,依循天道行事,从这里应该就能够明了,这是道家的行事准则,在道家的观念中,天道存在规律,只要能够领悟宇宙运转的法则,根据法则行事,那么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比如说,天地万物共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万物相生相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运转得当,知晓相克属性,用对方法,那么就等于掌握了一把战无不胜的利剑,其中“五贼”可以理解为是五行,前面讲的是要掌握天道规律,紧接着后面讲的就是什么是天道规律,最后总结:“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

再往后由天道引入人心,人是天道在人界的化生,所以想要掌握天道,那么就先要掌握人道,既然天道变化,那么人道自然也会变化,人道变化的原因就在于“心”,人心是机动的,变化无常的,“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意思就是通过顺应天道规律,来确定人的行为选择或准则,后面开始举例,再往后的“天发杀机”、“地发杀机”、“人发杀机”,可以理解为是五行相克,假若天出现五行相克,例如气候反常、数月大雨等,那么星宿就要移位,假若地出现五行相克,例如地震、山崩、海啸等,那么山林中的龙蛇就会翻腾,人本身出现五行相克,例如战争、破坏等,那么就会搅得天翻地覆,但,假若天和人同时发生了杀机,那么反而会迎来安定,因为大乱必然得到大治,必定会出现新的王朝,再往后是总结,每个人本身都各有长短,要学会隐藏自己,“伏藏”并不只是说扬长避短,而是学会隐藏自己,让对手摸不清楚。

人身上有九窍,最需要注意的有三窍,这三窍分别就是耳、目、口,耳朵总是要听的,眼睛总是要看的,嘴巴总是要讲话的,它们不可能在世界中绝对静止,上面讲完了天道规律,现在讲的就是人身上的规律,天道规律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冬天变冷,夏天变暖,这些都是源自于自然界中的变化,而人身上的规律变化主要就来自于耳、目、口这三窍,那怎么掌握人身上的规律变化呢?后面说到了“可以动静”,要学会动静相宜,管理好自己的耳朵、眼睛和嘴巴,耳朵不要被杂乱的声音扰乱,眼睛不要被浓艳色彩迷惑,最后,祸从口出,要学会静默。

再往下,万物本身就存在相生相克,比如说,火生于木,但是火势过大便会烧毁木头,如果没有木头便不会有火,但如果控制不好火势,木头就会因为火而覆灭,火生木就像奸臣生于国家内部一样,因为只有权力才会衍生奸臣,火克木就像是奸臣动乱一样,他们在适当的时机也会毁掉一个朝代,所以整个上篇的内容首先是阐述了天地大道,然后通过天道说到人道,以天道规律引出五行相克,以此来洞悉人道准则,人要合乎五行规律,掌握相生相克的原则与属性,掌握动静与伏藏之术,学会隐藏自己,以一种大局观来观测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是圣人,讲了这么多,一共用了个字。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材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人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中篇的处世一共个字,开篇又是一句大局观“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道孕育了万物,又最终使得万物走向灭亡,这个就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天地精华,可以被万物摄取,而万物的精华,可以被人利用,但是,人过多的利用万物,又会被万物残害,这个也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发展规律,这三种盗用关系只有在把握得当的时候,才可以让三者相安无事,不然这就是一种“火毁于木”的祸端,有人可能会联想到人类破坏环境,再被环境破坏,其实《阴符经》讲的更多的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规律,他举例想让我们以此来发现更多的“人道规律”,所以呢,饮食要按标准时间,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行动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保证万物和谐。

再往下的这句话挺有意思的:“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一般人亲眼看到神奇的事物才会觉得是神奇的,但,他们却不知道,有些事物表面看起来不神奇,但是他才是真正的高深莫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苹果,但就是因为这一思考,这才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阴符经倒没有说万有引力,这句话的含义是让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中细微的变化,从细微变化来发现运转规律,并且要勤于思考,日月有日月运行的规律,事物的大小都有一个准则,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以去把握的,往后就是中篇的总结了,我们在中篇开篇说到的盗用规律深藏于事物之中,这个“盗”是盗取的盗,这些规律不容易被察觉,君子发现了这些规律就会主动实践发现更多规律,而小人发现了这些规律就会玩命一样的追求私利。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下篇是谋略,比较好理解,我们直接看一下译文,瞎子以耳代目,所以他的听觉特别灵敏,聋子以目代耳,所以他眼光特别锐利,他们感官“升级”的主要原因不是失去了另一个感官,而是他们不容易被外界干扰,所以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而一个军队的统帅如果能够做到身心不乱,不被任何表象迷惑,看透规律、分析时局,那么就能够以一敌百,再往下,阴符经开始举例,人为什么会迷失?终究是因为沉迷于物欲,不能静下心来探究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里有点《清静经》的味道,为什么会沉迷于物欲?这就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眼睛,所以,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很多时候都取决于是否有一双慧眼。

天道看起来无情,但实际上却在滋润万物,万物都是在迅猛的雷声和急烈的风雨中伴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时令而慢慢地经历着它们的生命历程,一个快乐到极点的人肯定缺乏紧迫感,一个静默到极点的人一定是清心寡欲的,因为人无法改变天道,天道按照自己的规则运转,所以好像看起来天道十分自私,实际上它是大公无私的,之所以弱小能够制服强大就是因为一鼓作气,生与死是互为根本,生是死的根本,有生必有死,死是生的根本,有死必有生,这是宇宙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同样有恩害相生,亦同于生死,若人害里求生,得恩而生,叫恩生于害,若人恩里求害,得害而死,叫害生于恩,这里说到的也是规律,不同的是运用在了兵法之中。

接下来这句话也十分经典,叫做:“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意思就是说,愚笨的人用天地间形成的自然现象和状态来诘责理难圣贤的人,我却思考在时间当下存在着万事万物的现状来寻求智慧和知识的所在,这句话抨击了百家争鸣中的很多思想,有些人以愚蠢和猜测来看待所谓圣人,我就不以愚蠢和猜测来看待圣人;有些人以神奇、神异创造奇迹是圣人,我就不认为圣人是有神奇、神异的,所以说:那些对圣人愚蠢猜测或认为神奇、神异的人,他们如沉入水底,自投火中,走向自取灭亡,天道的规律是以静制动,所以万物才能蓬勃成长,所有事物都存在阴阳两面,所以想要推动事物发展,先要从事物本身的阴阳两面下手。

聪慧的圣人知道自然规律不可违抗,所以他会顺其自然,并且对其中过程加以利用,也因此,圣人制定了诸多法则,然而,至静之道是乐律和历法所不能契合的,于是,就有了“易”,这个“易”就是易经,它产生了各种象征,是以八种卦象为本,并贯以六十甲子,来演化种种玄机的,这样一来,阴阳与相生相克的各种关系,也就十分自然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了,所以,从这里来看能知道,易经本来出现的原因就是为了探究天道规律。

关于《阴符经》的内容我就不做总结了,因为如果你看到了这里我相信你自己心里会有一个总结的,知识都是枯燥的,我相信,能够看到这里的你,也终究会熟知天地之道,探究人生的终极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939.html